安好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中国数据

起名朱昆齐齐哈尔一家三口遗体眼角膜捐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0]人次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

“入土为安”的观念深入人心

遗体捐献的概念

虽已被大多数人知晓

但真正践行者依旧寥寥

目前

在我市登记的遗体、眼角膜

捐献志愿者共有387人

与我市市民总数相比不到万分之一

在这387人中

有3人来自同一个家庭

老朱家的第一位志愿者

2016年7月1日,朱芳在儿子和齐齐哈尔市遗体(眼角膜)、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高岩的陪同下来到市红十字会,在《黑龙江省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表》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儿子作为她的执行人也郑重地签名了。

今年49岁的朱芳是

老朱家的捐献先行者

但她并不是头脑一热就下决定的

而是纠结了很久

“其实思想转过来这个弯儿就好了。遗体捐献这个事儿,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也是一件好事儿。真的到了人走的那一天,孩子给接受机构打个电话,相关单位就会来处理,这样挺方便的,也不给孩子添麻烦,也不浪费社会公共资源。我的儿子刚开始也不同意我捐,所以2016年的夏天,趁着上大学的儿子放暑假回家,我给他做了好几次思想工作。”朱芳说:“我之所以选7月1日这一天签字,就是因为那天是党的生日,很有纪念意义。

对于一般的老年人来说

最忌讳的就是谈生死

77岁的朱福铭是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的老工人,有着一套坚定的“实用主义”理论。

2018 年,朱芳的二姨夫在邯郸去世,并实现了遗体捐献,这件事给两位老人很大的触动。虽说女儿在2016年就签了《黑龙江省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表》并且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老两口,但老两口完全不记得了。

朱福铭说:“我的想法很简单,人活一世,活着的时候给社会出过力,走了也不给社会添麻烦。捐献遗体是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女儿已经先行一步,我问女儿是只捐遗体还是遗体、眼角膜都捐,女儿说都捐!我们俩也下定了决心,都捐!”

2019年11月5日,铁锋区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王华文带着《黑龙江省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登记表》来到两位老人居住的益福康老年公寓,在女儿朱芳和儿子朱昆的见证下,朱福铭、赵艳霞两位老人在登记表上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女儿和儿子是他们的执行人。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共登记遗体、眼角膜捐献387人,实现捐献96例;其中遗体捐献63例,角膜捐献20例;双献13例。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官方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17日,通过书面或网络途径登记捐献遗体和器官的志愿者人数累计超过173万人,实现捐献27059例,捐献器官77447个。

这些带着生命温度的数据

对朱芳、朱福铭、赵艳霞

以及更多的志愿者与捐赠者而言

是心愿与希望

齐齐哈尔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李冬旭说,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及其直系亲属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家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

对社会来说,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极大的贡献,因为人体解剖、 人体器官移植等都需要大量的遗体来源。对个人来说,遗体捐献是种高尚人 格的体现,是一种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多年来

我市各级红十字会

都在倡导遗体、器官捐献

始终在努力打破对捐献的误区

小编有话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

忘记才是

遗体捐献志愿者

是一个伟大而高尚的群体

展现人性光辉

传递人间大爱

敬佩

--- 往期精彩内容 ---

鹤城38个岗地红绿灯出问题了?那叫闪断式倒计时器!……

“喝酒咋的了?也没杀人!”齐齐哈尔一男子振振有词,还是被抓

齐齐哈尔这家公司保险箱里都是钱,拖欠工资不偿还!

版权说明

看齐原创 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看齐(ID:hcwbwx)

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刘星 于海波

编辑:戴玉

责编:高山

审核:娄翠微

合作微信:gaoshan030405

化工管理投稿

康颐

国际援助版面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