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李起名抛去一切滤镜还原斯坦李的传奇人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0]人次
“拿它做点什么!”编辑大卫·华莱士威尔士在我办公桌上扔下一本斯坦·李的《漫威之父:超级英雄的诞生》时对我说道。
我认定他是想让我写一篇关于斯坦·李的人物介绍,立刻着手查阅资料。可是当我几周后向他汇报进展时,才反应过来他原本只是想让我写一篇简要的书评。
《漫威先生 斯坦·李的传奇人生》的作者、现就职于《纽约》杂志的记者亚伯拉罕·里斯曼在谈到本书的写作动机时如是说。
虽说这个写作动机有点儿令人啼笑皆非,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本传记真的称得上是一本良心之作。因为它不是受斯坦·李委托而写,写的时候斯坦·李已经去世。再加上作者身为记者的职业操守确保本书客观冷静地还原了斯坦·李的一生。
斯坦·李夫妇在电影中的镜头
提起“漫威”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灰发墨镜、精神矍铄的老爷子,他就是被称为“漫威之父”的斯坦·李。
4年前他以96岁高龄离我们远去了,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他一手创造了漫威世界的英雄们,为漫画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并在多部电影里留下了客串身影,成为观影者津津乐道的彩蛋。
那么,抛去粉丝的滤镜、商业的吹嘘,作为一个真实的人,斯坦·李又是怎样一个存在呢?
想要逃离的身份——犹太移民由于在罗马尼亚反犹太现象严重,斯坦·李的父母在20世纪初先后移民到了纽约,逃难的经历和生活的不易深深地刻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以至于给斯坦·李取名的时候,他们特意在犹太姓氏后加上两个非犹太名字(斯坦利·马丁·利伯),以此纪念属于下一代步入的新世界。
一代移民的底层经济地位加上大萧条时代的整体环境不景气,导致斯坦·李一家难逃生活落魄的局面。这让斯坦·李在潜意识中想要逃离这一切,想有工作、想忙碌、想被需要。这也为他之后容易被人利用做出了解释——只要在他耳边叨念很多人需要他依靠他过活,他就心甘情愿地继续奔波——他太渴望被人需要了。
想要守住的地位——创作者斯坦·李风趣幽默、待人亲切,这让他在表姐夫的公司收获了好人缘。
他年纪轻、脾气好、态度随和、做事严谨认真、放手给画师创作想象空间。在创业初期忙碌的环境下,这种做法有利于写手和画师迅速分工协作,再加上他还给员工作品加薪,得到了同事们的喜爱和支持。
他善于表达、懂得宣传、天生的商业敏感加上一些自恋虚荣,使得他在接受外界采访时有意无意地把创作的功劳偏向了自己。
斯坦·李和妻子琼
这一行为导致了后来的巨大争议。他给予画师创作的自由,却窃取了他们创作故事的成绩。随着他在业界名气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利益的两极分化,以及当时出版社享有著作权等不平等规则,使得矛盾不断激化,也导致了杰克·柯比最终和他分道扬镳。
传奇四侠
想要抓住的风口——平凡英雄主义、名人效应、影视、网络斯坦·李比起他自己在意的创作者身份其实更擅长的是商业销售的本事。在无所不能的英雄主义不再引起读者共鸣、低俗漫画陷入抵制低迷之时,他能敏锐的抓住二战的背景创作出“美国队长”——平凡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成为具有超强本领的英雄,同时又有普通人的烦恼——满足了美国普通民众的英雄幻想。
斯坦·李和他的漫威英雄们
之后他又带领工作室的成员录制唱片、印发签名照、积极回应粉丝信件、接受媒体采访,直到90多岁仍注册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斯坦·李娱乐公司,想要通过采用高科技等手段利用互联网再创一番奇迹。
他的这些宣传做法令一些实力派画师不理解甚至不齿,这也是为何最后只有“斯坦·李”的名字成为了具有经济效益的品牌。
想要自由悠闲的生活——为名誉所累、因妻女挥霍,终难实现斯坦·李风光一世,晚年生活却是悲惨。究其原因,一是为名声所累。夸张的宣传和媒体的捧杀让他无法回归自我,只能硬着头皮维持人设;二是妻女的挥霍让他无法停下脚步,直到90多岁仍在不停地工作,甚至受制于保镖、经纪人。
斯坦·李有很多优点,也具有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但他的虚荣自恋、逃避责任以及爱逞口舌之利的缺点也让他在同行业间不受尊重。
而他耳根软、容易受骗、溺爱妻女又使得他晚景凄凉,正可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一代漫威之父终归落入现实。
PS:
关于谈及相关人物的名字时,姓与名之间的切换使用或许会让中国读者感到有些混乱。
主人公(斯坦利·利伯)无论是“斯坦·李”还是“斯坦”都还能轻易地知道是同一个人。他的妻子除了“琼”之外,一会儿是“李夫人”,一会儿是“琼夫人”也还能明白。
可是谈到两位重要画师“史蒂夫·迪特科”和“杰克·柯比”时,一会儿是姓(客观描述时)一会儿是名(引用别人的原话时)的用法在英文背景下或许不会混乱,对于不太熟悉二者的读者来说,刚看时确实让人有些一头雾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