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废品起名怎么起名乡土散文钩扒稍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0]人次
乡土散文:钩扒稍
文:王业沁
我在《那些拖毛竹的岁月》这篇文章中曾经这样记述处在山区的吴村,毛竹是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广德南部山区,毛竹大多生长在陡壁的山坡上,靠天然的雨水长大,原始的生长方式,无需投入过多的人工管理。五合吴村村民的收入,在木材禁止砍伐销售以后,除了茶叶,就是毛竹了,因为毛竹、竹笋、竹丝(金枝二黄)、扒稍、竹叶、笋壳叶,全身都能变卖创收,竹制品加工板材、家具、家用器具,其纤维面料还能织成各色服装毛巾等等,竹类经济已是广德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文中提到的竹丝(竹丫丝),除了砍伐毛竹搕枝丫取得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在没有砍竹的时候,停伐的年份(毛竹的生长,虽说是一年成材,但是,当年是嫩竹,需第三年以后才能砍伐,而且分大小年,大年即丰年出笋多,成竹多,小年出笋很少),毛料(金枝、二黄)市场的需求还是有的,它们的下游产品主要是扫帚。不砍毛竹,要取得竹丫丝,又出现了一种山里人特有的生产方式:钩扒稍。
钩扒稍,是用锋利的勾刀,比弯刀小窄,比割草的镰刀要厚,略大,蔸在4公分粗细的篙竹近6米长的竹杪上。上到竹山以后,一般是成片成片的钩。钩时,人要站在被钩毛竹上方的坡上,举起钩刀距离毛竹的杪子约4米左右的竹节上,刀口对准竹节的腰部,发力(类似空中砍伐),竹捎钩断以后,顺竹落地,人如果站在竹下,很容易戳伤。钩下的那段竹捎,山里人都叫它“扒稍”。钩好以后,再将竹丫丝搕下来,统称“毛料”,然后再将毛料细分为“金枝”、“二黄”,除除竹丫丝后,剩下的光杆就是“扒稍”了。“扒稍”除去丫后,再把竹节抛光,锯成1米、1米2、1米5等规格用作扫帚的把子,多余的竹杪废料,打捆带回当柴火“供灶门”。
“钩扒稍”的主要目的就是用竹丫丝的“金枝”、“二黄”制作扫帚。
所谓的“金枝”“二黄”,是需要经过明火烘烤的。烘烤的火凼一般在竹山下的坎子边,中间留一空,两边用石头或砖头垒好,放上干枯的树枝或竹枝点燃,老一点的竹枝在火上过两遍就行了,这是“金枝”;嫩一点的竹枝,要在火边把绿色的竹叶烤出金黄色收起,这是“二黄”,村上的人称“烧毛料”。这手艺也是一门技术,烧多了成废品,烧少了揉性不够,这就要求把握好火候。烧好以后分别将“金枝”“二黄”15根左右扎成小把子,再捆成大捆。大队核算时,是用肩挑到公路边,用汽车运走的。
改革开放以后,村里的吴景贵自从担任了村民组长(生产队长),看着满山满哇的毛竹,砍伐以后,竹丫丝任其干枯在山上,有的村民眼前的资源不利用,“捧着金饭碗去讨饭”,跑到浙江省的安吉和临安两县去钩扒稍烧毛料,打工挣钱,作为生产队的负责人他感到羞愧。为了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解决本村劳力的就业问题,他多次到浙江省安吉县考察竹制品加工厂,就地取材办起了扫帚厂,加工成品外运,。
有一次,我回吴村,到了他的加工厂,见了我,自豪地说,在北京的万里长城八达岭上,也在用他加工的扫帚做保洁呢。他说:“用‘金枝’扎成的扫帚一般是运到北方,或城市保洁,或公路养护,或农村麦场谷场。‘二黄’扎成的扫帚,质量要求高一些,一般是出口,用集装箱运到港口出口。”
村上自家用的扫帚,都是自力更生。我在农村那几年也学会了用竹丫丝扎扫帚。其程序是,用一根一米长的扒稍带一节竹丫5寸长,用细嫩的竹丫丝,从竹丫节开始用红藤捆绑,按照扫帚的长短呈三角形地一小把一小把地顺序缠在扒稍上,必须用力绑紧,最后一把还要将红藤系上带小竹丫的竹棍倒插钉紧便可。
现在,吴景贵的扫帚厂扎制的扫帚就没有这么复杂的程序了,在工作平台上放上竹把子用铁丝捆上两把 “金枝”大致就成了。
扫帚厂的开办,即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将废弃的竹丫丝变废为宝,虽说工艺不太复杂,但是茶季忙完之后,富裕的劳力,无需再出门到浙江的安吉、临安去 “钩扒稍”烧毛料了,本地漫山遍野的毛竹,竹浪滚滚的青山下,桐河中潺潺流淌的绿水,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村民的美好生活带来了希望。
【作者简介】王业沁,安徽省广德市税务局退休干部,爱好写作,喜用文字记录过去的岁月,充实现在的生活,善于调研,偶有作品在报刊和文学平台发表,已有多篇作品在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和省市委老干局征文中获奖。
【投稿说明】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乡土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