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好资讯

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 >> 大瘤足蕨

孙晓啥起名青春的家园我的生洼地49黑板报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点击:[0]人次

黑板报

孙晓真 王世林

当年,内蒙古兵团与正规部队一样,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政治思想工作,除了放《地道战》《英雄儿女》和几个样板戏的电影,从师团到连队成立宣传队演兵戏以外,加强舆论宣传的手段莫过于黑板报了。这项工作由党支部负总责团支部组织落实。

一天,团支部宣委谢文梅找到杨红军说,连队要成立黑板报宣传小组,让杨红军和王世林为小组成员。杨红军建议增加孙晓真,团支部审查后同意了。

我们仨中学同班,彼此了解。王世林从小爱画画儿,天生对色彩敏感;孙晓真喜好音乐,会拉小提琴,还有书写美术字的特长,连队大院门柱上“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就出自她的笔端;而杨红军呢,小字板书比较规矩舒展,尤其是隶书秀丽流畅带有音乐韵律。板报文稿由谢文梅提供,她是连队的硬笔杆子,负责组稿和联系班排通讯报道员,即使是“烂稿子”,只要蕴涵积极意义,到了她那儿三改两改就搞定了。我们仨拿到文稿后,会共同设计版面,通常由王世林提出方案,杨红军和孙晓真再稍加补充。

黑板报设在连队大礼堂门前,共有两块,每块长3 米有余,高2 米多。所谓黑板,只是在墙上用细木条钉出长方形边框,以细糠和黄泥把框内抹平,等泥干透了用墨汁掺水涂黑而已。

黑板报每周一期,遇特殊情况提前或延期。内容主要是宣传上级重要文件精神、概述连队规划计划、摘要工作总结、介绍先进经验、传播好人好事、发布生产训练简讯和通知等。

起初我们想给黑板报起个名称,比如“熔炉”“洪炉”“战旗”“战歌”“号角”“兵团战友”“边疆卫士”什么的,觉得它像人一样有灵有肉,起个响亮的名字很提气。可指导员认为直接落款“七连”就很好,表示是全连的宣传阵地。

虽未给黑板报起名,但是我们精心设计了板标,即以大礼堂房屋轮廓和绿树为背景,一杆红旗直插蓝天,然后标明期数。

更换黑板报内容前,先用湿抹布擦干净板报,再用稀墨汁刷一遍,这样才能保证板报底色深黑,写字画画显得鲜亮。冬天出黑板报很受罪。在-26℃~ -27℃的气温下,沾着热水的抹布一到黑板上随擦随冻,板面结了薄薄一层冰,等冰消了才能往上写画,心急不行,不然粉笔打滑不着色。

天气太冷,写不了几行字手就发僵,只好搓搓手,往手心里呵口热气,暖一暖再接着写。我们的手冻得跟红萝卜似的,风一吹皴裂成许多小口子,尤其是右手拇指指甲外侧的裂口张着,露着红肉,捏住粉笔一使劲就流血,抹蛤蜊油、粘橡皮膏都不管用。战友们见了心疼地劝我们戴上棉手套。可那样写画不方便,我们只能轮换着写画,战胜严寒确保黑板报按时更换。

在那个无书可读、通讯困难、消息闭塞、生活单调的年代,黑板报是连队的信息源,每更换一期板报,大家都围着看,边看边议论。我们经常站在人群里注意听他们说什么,了解大家喜欢什么、关心什么、满意什么、希望看什么、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从群众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黑板报的质量。

一般情况下,我们三人中的任何两人搭帮都能完成板报更换任务,但是画大幅图案还真得靠王世林上手。记得1969 年国庆节,为了装点节日气氛,使战士们过好来兵团的第一个国庆节,我们精心设计了这期板报,准备画一个大幅的天安门。我们分别从报纸、邮票、笔记本上收集天安门的照片和图案,考虑到天安门雄伟庄严壮丽,我们选取了天安门正面的照片。

先由王世林把照片打满正方形的小格,然后画一幅大约20 厘米×30 厘米的小稿,再在小稿上打格,然后再放大画。同时,准备了足够的粉笔,购买了宣传画颜料。

国庆节前两天,我们在食堂门口墙下搭起四层台阶的梯子开始工作。王世林和孙晓真专门做了粉线袋,两人站在梯子上、爬到板凳上,一边拿一头,像木匠那样弹线、打格,把方寸大小的照片放大到高1.8 米、宽2.5 米的板报上。

王世林拿着粉笔,拎着颜料桶开始画图,爬上爬下地画完一块,站在稍远的地方看看画得像不像,还请炊事班王永玲等战友提提意见……边画边改,大约用了半天时间才大功告成。

孙晓真写的通栏标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 周年,标题蓝底白字寓意蓝天白云。天安门有的地方用粉笔,有的地方用宣传广告色,这样色彩丰富有过渡,描绘的天安门金碧辉煌,更富立体感和真实感,标语与图画浑然一体。

新兵(摄于1971 年秋/ 叶水珍提供)

这期非同一般的黑板报,对于全连特别是来自北京和到过北京的指战员说,既感到神圣震撼又觉得亲切温暖,似乎一下子缩短了边疆连队与首都北京的时间与空间。

当年黑板报是统一思想的号角,是鼓舞斗志的战鼓,是凝聚力量的旗帜,是连队的一道风景。在兵团战友聚会时,杭州兵叶水珍带来了她珍藏40 多年的老照片。

那是1971 年秋,她初中毕业到兵团,穿着新军装在黑板报前照的。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微笑,手捧毛主席语录表达着守卫边陲的决心,身后黑板报上写着大字“欢迎你 来自江南水乡的新战友”,下边是用隶书体写的诗,放大照片能读出第一段的内容:“从锦绣如画的江南水乡,千里迢迢来到内蒙古草原,欣闻咱边疆泥土的芳香。叫声新战友,此刻你们有何新的志愿……”

见到这幅照片,我们3 个昔日的板报员感慨万千。搜遍大脑的角落,记不得出过多少期板报,连一篇简讯或诗歌也记不全。啊,少女的青春融入了巴彦淖尔的沉洼,时间的推移模糊了遥远的过去,唯有近在眼前的这张老照片,唤起我们逝去的记忆,温暖战友的心灵!

空中美语杂志社

产品可靠性报告杂志

美与时代